非菌性炎症所致累积损伤是代谢性慢病形成发展的主因之炎症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产生的防御反应,炎症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人体相应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坏死。

常年饮食偏好导致人体胃肠道中微生物菌群失衡及移位,导致人体被动吸收过多叠加正常的主动吸收时容易引起整体消化吸收过剩,即逐步引发营养代谢紊乱现象。营养代谢紊乱会导致血液循环系统中以血脂异常为主的各项血症异常症产生,导致血液黏稠,血液质量变差而先导致小、微、毛细血管中出现粥样脂质物瘀积现象,引发相应器官组织细胞周围的微循环场所中的物质交换障碍即导致微循环障碍形成,经年演化逐步引起中、大血管的血管粥样脂质物沉积症状即动脉粥样硬化症。微循环障碍导致细胞代谢障碍,细胞代谢障碍演变的结果是的细胞失活、老化、衰亡等细胞生理病变特征,叠加堆积的细胞代谢废物时,会逐步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坏死物即坏死组织形成。坏死组织逐步演变形成非菌性致炎因子,导致非菌性炎症产生。非菌性炎症遇病原微生物侵袭感染会导致隐藏的、局限的病灶点出现,随着微循环障碍的继续发展而逐步演变为可感知的顽固性慢性菌性炎症形成。菌性炎症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炎症而大面积损伤组织器官时,经年累积即导致人类代谢性慢病形成与发展。

代谢性慢病形成与发展的本质因素是细胞代谢障碍,而微循环障碍是代谢性慢病形成与发展的节点,非菌性炎症是代谢性慢病形成发展的主因。

1、炎症分类及形成原因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刺激因子所产生的防御反应,其中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简单来说,“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一般表现为红、肿、热、痛、白细胞增多、器官组织功能障碍等现象。

(1)形成原因。 引起炎症产生的因素叫做致炎因子,致炎因子一般分为生物性因子、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异物、坏死组织及变态反应等。生物性致炎因子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物理性致炎因子包括高温、低温、放射性物质、紫外线、机械损伤等。化学性致炎因子包括强酸、强碱、松节油、尿素、单钠尿酸盐结晶等。

异物指的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的物质,如金属、木材碎屑、尘埃颗粒、及手术缝线。坏死组织指的是因缺血或缺氧等原因而引起的机体相应器官组织细胞休眠、坏死等,坏死组织是潜在的致炎因子。

变态反应即超敏反应,指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一些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危害的物质如花粉、动物皮毛、尘螨等过于敏感而发生的过度或严重的免疫反应,此种免疫反应会导致机体损伤并处于病态(多见于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等,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2)分类。 炎症可以从持续时间的不同、机体组织变化的不同、致炎因子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类型的炎症。

根据持续时间的不同,炎症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类型。急性炎症以发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征候,出现局部血管扩张,血流缓慢,血浆及中性白细胞等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内等现象,并可见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主要包括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增生性炎症。慢性炎症的持续时间较长,数月至数年以上,一般由急性炎症迁延而来,同时致炎因子的刺激较轻并持续较长时间时,也可导致慢性炎症发生。慢性炎症的局部病变多以增生改变为主,可分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和肉芽肿性炎症两大类。

根据致炎因子的不同,炎症产生的途径有“菌性和非菌性”两种类型。菌性炎症一般是由生物性的致炎因子侵袭、感染机体所导致的。这些生物性的致炎因子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非菌性炎症一般是由物理性因子、化学性致炎因子、外来异物、异常免疫反应等所导致的。包括高温、低温、放射性物质、机械损伤、强酸、强碱、缺氧、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干扰因素。非菌性炎症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发生炎症反应的器官组织部位没有病原微生物感染症状.

根据炎症对相应器官组织变化所产生的损伤病变特征不同,可将炎症分为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死性炎、卡他性炎)、增生性炎症、特异性炎症(结核、梅毒、麻疯、淋巴肉芽肿等)等不同类型。

2、炎症的反应

炎症发生后,身体相应器官组织发生的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对机体所带来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局部的反应,一种是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以体表炎症时最为明显,一般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几大特征。红主要是由于炎症病灶内充血所致,初期因动脉性充血、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增多而呈鲜红色,后期因血流缓慢、淤血和停滞,局部组织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而暗红色。肿主要是由于渗出物,特别是炎性水肿所致,同时组织和细胞的增生也可引起局部肿胀。热是由于动脉性充血及代谢增强所致,同时白细胞介素、前列腺素等均可引起发热。痛是局部炎症病灶内钾离子、氢离子的积聚以及前列腺素、5- 羟色胺、缓激肽等的刺激而引起疼痛。同时,病灶内组织肿胀、张力增高,压迫神经末梢时也可引起疼痛。一般来说,疏松组织发炎时疼痛相对较轻,而牙髓和骨膜的炎症往往引起剧痛如痛风。功能障碍指的是炎症反应可导致相应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四肢活动受损等。

炎症病变主要在局部,但局部病变与整体全身反应又互为影响。在比较严重的炎症性疾病,特别是病原微生物在体内蔓延扩散时,常出现较为明显的全身性反应,如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病变、防御作用等。

3、炎症的结局

通常情况下,炎症和炎症反应是有好处的,炎症反应的结局一般是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经过适当调理而痊愈。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以及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损伤等。

炎症过程中,既有损伤又有抗损伤。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与机体抗损伤反应决定着炎症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炎症反应根据损伤、抗损伤的程度不同以及机体免疫抵抗力的高低而分为痊愈、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蔓延播散等三种结局。

(1)痊愈。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经过适当有效的调理以后,炎症区坏死组织和渗出物被溶解、吸收,通过周围健康细胞的再生达到修复,最后完全恢复组织原来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痊愈。同时,当炎症的损伤、病变所引起的组织坏死范围较广,或渗出物较多而不容易完全溶解、吸收时,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称为不完全痊愈,药物治疗达到控制与管理的结果往往形成的是不完全痊愈的相对效果。

(2)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 如果机体的免疫抵抗力较弱或调理不彻底,致炎因子在短期内不能清除,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或反复作用,且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过程迁延不愈,使急性炎症转化为慢性炎症而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慢性病就形成了。

(3)蔓延播散。 在机体免疫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毒性较强、数量较多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断繁殖并直接沿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播散。蔓延播散一般有局部蔓延、淋巴道播散、血道播散三种方式。

局部蔓延: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可经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和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扩散。淋巴道播散:病原微生物经组织间隙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炎,进而随淋巴液进入局部淋巴结或淋巴器官,引起局部淋巴结炎或淋巴器官炎症等。血道播散: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侵入血循环或其毒素被吸收入血,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等,重大临床事件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