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免疫功能失衡引发非菌性炎症发生发展,人体代谢性慢性病调理新方法

先天免疫功能动态平衡维持人体成长。

前文我们讲述了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开始,受控于 DNA 遗传密码,细胞持续不断进行复制生长的过程。

人从出生这天开始,就成长为自然界的一个独立高级生命个体了,必须独立面对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出生后除了要接触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群外,人在生命全周期内总是要面对、永远摆脱不掉,只能共生的、相生相伴、和平共处一生的,就要数周围环境中无形的、看不见的微生物群体了。

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消化吸收自然界传递的、能为人体所用的糖、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这实质上就是通过吸收碳、氢、氧、氮、硫、磷、钠、钾、钙等 11 种宏量元素,以及铁、铜、锰、锌、铬、钴、碘、硅、硒、氟等数十种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作用,它们参与酶、激素、维生素和核酸的代谢过程,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协助输送宏量元素。宏量、微量元素协同为人体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所用,新合成人体所需的有机物、无机物等,在人体生命的全周期中,供给人体八大系统中各器官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维持整体正常运转。

一般将熟知的消化、循环、呼吸、神经、运动、泌尿、生殖、内分泌等按功能不同归类为八大系统。而实际上在人体中还应将循环系统淋巴循环中的淋巴结,运动系统骨中的骨髓,内分泌系统中的胸腺、脾脏等带有免疫功能的器官归类为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中功能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的组织细胞,在人体成长过程中,与其他八大系统各功能器官组织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细胞之间的成长关系,谁也离不开谁。生长成人后,人体所有器官的组织细胞大约 50 万亿个,只是分工有所不同,其细胞新陈代谢机制基本是一致的。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的复制生长,与人体其他各种组织细胞的复制生长,必然是相互协同的。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在整个人体的成长过程中,其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等基本功能的发挥,尤其在维持与环境微生物群体共生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2.

先天免疫功能失衡引起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与移位。

我们人类经历百万年进化后,每个人一出生,就配备了一套与生俱来的免疫系统。这套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

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特异性免疫是在人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而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防止各种病原体入侵,并且能对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组织细胞、病变细胞等进行识别、清除或消灭等。这一系列免疫功能,即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本身是个“开放”系统,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的微生物打交道。人只是一个高等生物个体,对比于“地球之王”的繁杂微生物种群,人只能依赖自身精密的调控机制,与环境微生物(无论是有益的、有害的微生物菌群还是病毒)巧妙地进行攻防,达成一种共存的动态平衡关系

人从出生这天开始,便需与体内外的微生物形成共生的动态平衡系统。人体生长成人的过程,实际是一个组织细胞不断新陈代谢,细胞总数量净增长达到峰值的过程。也是人体作为宿主,为众多微生物提供寄居场所,并与之相生相伴的过程。

人通过饮食摄取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糖、脂、蛋白质基础营养物质,以及无机盐、水、微量元素等物质,在营养了人体自身的同时,也同步营养了寄居的微生物菌群。

各种免疫细胞的生长复制、免疫活性物质的合成,都必需依靠人体消化吸收再经肝脏生化合成,具有完整宏量、微量元素谱系的营养成分供给。这样才能保证各免疫细胞新陈代谢后的数量与质量稳定,以及先天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保证寄居于胃肠道中的数万亿微生物在和谐共生的前提下不侵害人体,实现免疫防御的平衡。

在人体成长的过程中(即便在婴幼儿时期),如果长期出现饮食偏好、饮食结构不均衡、营养成分较单一的情况,就会造成某些宏量与微量营养元素的缺乏。尤其是当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时,就会使激素合成、生化催化酶合成以及免疫活性物质合成等发生异常(以偏少常见)。

金属离子或小分子是酶活性所需的辅酶 / 辅基或辅助因子,主要有金属活化酶和金属酶。形成的功能蛋白有转铁蛋白、金属硫蛋白、铜蓝蛋白、血红蛋白等;铬是胰岛素的辅助成分,缺少铬可诱发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钴是维生素 B2 的组成成分;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缺锌可导致厌食症、口腔溃疡、夜盲症、男性不育症等;硒存在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中,能有效清除自由基;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

如铁、铜、锌、锰、钴、铬、碘和硒等元素缺乏时,人体微量元素代谢失衡,机体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就会相对迟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也就会相对降低。当病原微生物从皮肤、眼部、泌尿生殖道、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处侵袭人体时,免疫防御能力会表现为欠缺或不完全。即先天免疫功能失衡后,显性炎症反应就发生了。

当先天免疫防御能力不足以抵御寄居于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中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和破坏时,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菌群(无论是有益菌还是有害菌)种类结构、菌群构成比例都会发生改变,菌群在肠道中寄居的位置也会移动。

先天免疫功能失衡后,引起寄居于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失衡与移位,将引起人体基础营养物质的代谢异常。这种与人的年龄大小关联度不大的先天免疫功能失衡,却会使人体一生的基础代谢失衡。

3.

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引起基础代谢失衡。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先天的免疫功能就随同人体成长,与人体各组织细胞基础代谢一同发挥作用,尤其是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维持着精妙的平衡。对寄居于胃肠道无论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微生物菌群,都同步维持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等基本功能的动态平衡。

其免疫效率与游走于体液(细胞间液)中的免疫细胞数量、质量有关。当免疫器官中免疫细胞复制生长所需底物(原料)的必需元素,尤其是金属离子、辅基等活性微量元素缺乏时,将势必造成免疫细胞内的溶酶体酶系等活性物质数量、质量相对下降。这会使游走于胃肠道组织细胞间液(体液)之中免疫细胞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等免疫功能相对减弱。

即意味着先天免疫功能相对平衡被打破(失衡),免疫力的减弱从而使胃肠道寄居共生的微生物菌群处于相对强势地位,且发生寄居位置相对改变(位移)。

无论人体处于哪个年龄段,饮食中的糖、脂、蛋白质等基础营养物质都会被人体自主消化酶(淀粉酶、脂酶、蛋白酶等)主动降解消化吸收。而当胃中(如幽门螺杆菌强势)、肠道中(数万亿个细菌强势)寄居共生的微生物菌群失衡与移位后,除了人体主动消化吸收降解外,相对强势的微生物菌群为了自身繁殖,也会同步辅助消化降解这些营养物质。

此状态下降解的小分子糖、脂肪酸、氨基酸等必然相对增加,小肠段吸收的小分子糖、脂质、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总量也就相对增加。当主动消化吸收量叠加过度辅助消化被动吸收量,相对超过人体生长所需实际消耗量,就会形成相对过剩。

人体被迫启动脂肪、蛋白质等的贮藏机制。使人体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与年龄段标准体质指数不相称的肥肉(脂肪)型或瘦肉(蛋白质)型肥胖症。这就是人体生长过程中,营养吸收大于营养消耗,基础营养代谢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肥胖代谢综合症的出现,也预示着基础病的发生。

4.

基础营养物质代谢异常引发非菌性炎症发生发展。

人体持续生长的过程中,如基础代谢消化吸收的糖、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总是处于净吸收总量大于净消耗总量时,说明人体一直处于生化合成代谢大于生化分解代谢的恶性循环之中,最常见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肥胖,即我们平时看到的存在有各年龄段小胖子、大胖子的现实。

肥胖这种代谢综合症,即是典型基础病,也为随后数年演化形成诸如糖尿病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脂肪肝、痛风性关节炎、慢阻肺、免疫性疾病、各种顽固性慢性炎症等基础代谢慢病的发生发展埋下了伏笔。

基础病的发生发展主要是以非菌性炎症损伤为前提的。

胃肠道消化吸收的各营养物质,经肝脏生化再加工入血后,随血液循环输送至各器官组织。血液中的中间体营养物质,经动脉毛细血管渗透进入体液,跨细胞膜转运供给组织细胞利用,正常状态是总供给等于总消耗的动态平衡。

当人体糖、脂、蛋白质等基础营养物质代谢发生异常(过剩或不足)时,基础代谢动态平衡被打破。

以基础营养物质代谢过剩为例:胃肠道消化吸收相对过剩的各营养物质,经肝脏生化再加工入血并供给组织细胞利用。当组织细胞无法利用完血液中含量相对较高的中间体营养物质时,人体相关组织细胞就会相对增加生化合成反应,主要以合成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方式将多余营养物质贮存起来。

从幼年到成年的过程中会以肥胖的体型展现,似乎还能承受。但经数年的贮存累积,到达一定极限后,各组织细胞内液浓度已高,体液浓度也被推高,同步血液内含物浓度也被推高。此时浓稠的血液,流经致密而细小的动脉毛细血管时,将引起其中部分动脉毛细血管粥样淤塞,这些淤塞点后端的毛细血管自组织细胞,就会因缺氧、缺少营养物质供应而损伤病变。

这些损伤病变的微血管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坏死物,需要免疫细胞通过释放溶酶体酶等方式来及时降解并清除掉。但此时人体的免疫自稳、免疫防御等基本功能已发生了相对下降,没办法及时、完全地清除这些损伤坏死的组织细胞。

这类组织细胞坏死物,本质上已被免疫系统视为异物(非已成分),也就演变成了一类没有病原微生物参与的非菌性致炎因子。免疫细胞持续对这些非菌性致炎因子加以清除、攻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非菌性炎症反应过程,而且往往是悄无声息地发生的。

而在人体基础营养代谢持续过剩,免疫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受阻,免疫基本功能相对下降的情况下,非菌性炎症也会演变为慢性炎症,即当前国内外自然科学组织认为的 **“非可控性炎症”**。

这类基于免疫学的“非可控性炎症”(非菌性慢性炎症)的发生与发展,是导致大部分基础病的根本原因。